|
中秋月饼故事永流传
; q" h q! L" ^( E* c6 y! a3 ?% S; Z" h/ @# d
民间以月饼相送,取团圆之意。
2 Y% b) z- V! e, N2 `- a6 q! U; l5 u: Z
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,在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的今天,究竟庆祝中秋意义何在?这里,就让我们重温一些有关中秋与月饼的故事。
0 {) i+ m4 `: A8 v* J/ T9 r
/ J% b- b1 f9 k/ e" B+ ^ ◆ 拜月神话
$ U" O& O- N; N. A9 y3 m9 I
% W5 {: _ V, f6 y 根据古书《礼记》说明,“天子春朝日秋夕月”,此处所谓“朝”“夕”皆为祭拜之意。唐朝开元遗事写道,“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”。而宋朝《东京梦华录》亦记录“中秋夜民间争餐酒楼玩月,至于通晓”。由此可知,农历八月十五日祀月赏月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。 % D- d3 O: P9 p4 P4 h* f
6 ^7 ?; C( r7 x; Q% Z* C) w ◆月饼起源 # M8 D I; Y' P# T
. Z# Q* z# w- }9 U
中秋节为何吃月饼?月饼始于古代面食,三千多年前,江浙一带已有记念殷周太师闻仲的“边薄心厚太师饼”,一种简单的面皮包糖酱馅心圆饼。
( w6 T1 {. i8 v; l h! t1 n, e: J: g! u8 Q" R9 J$ a
至汉朝张骞自西域带回核桃、芝麻与花生的种子后,市面上出现了新馅心高质量的“胡饼”、“麻饼”与“花生饼”。
4 g7 q# p+ l- t. x4 G2 k- B6 j1 \# i+ O4 i* z) T
唐时,钦赐进士登第御宴的宫廷点心为“红菱饼”。
0 K# m* @- h! N! v: C9 `% G- Z0 m1 K2 M1 M, {
一直到明代始有明确的记载“八月十五谓之中秋”。民间以月饼相送,取团圆之意,这也跟人们相传元末时朱元璋(另一说法为其军师刘伯温)利用民间中秋互送和必食月饼的习俗,包字条于饼馅中,秘密通知大家统一起义行动的时间,一举灭元建明,从此月饼更被赋上了民族抗争精神的化身意义。
d! {" f. [4 b6 x% B9 x7 H2 U
, n) F6 K8 x! N% j ◆团圆之意
2 h8 }) d, F5 Q5 v
/ G, V# p% L( `6 [% {. q) Q 至于月饼何以能寓团圆之意。苏东坡绝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已经道出了人们中秋吃月饼盼团圆的愿望。古往今来普天之下,中华游子莫不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、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只要是炎黄子孙,不论离国多远、离乡多久,一到中秋就会想起月饼,眷念亲人。 # z& j5 x3 I R9 c! T
5 @6 f# s: [- h" [; C ◆月饼的创新与复古 7 q8 ?& y { ]; {) G$ j% Y3 ]2 p
1 L; o7 X6 I6 h- c5 s) V
月饼成为中秋节日的食品后,品种不断创新,如最近本地某购物中心推出“月饼山”的噱头,这习俗在清代已有,清代乾清宫供月御案的“月饼山”高达十数层,垫底巨饼直径数十尺重二十余斤而山顶小饼仅二寸大,三两重。皇帝拜月饼祈丰年后,把精巧别致的“迷你”小饼赏予宠妃,捧酥香软糯的“敖尔合”满语即“奶子”月饼敬奉太后,将垫底大饼切开分赐众王公大臣、妃嫔公主、福晋命妇,每人一份。 |
|